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www.xys3.org)(groups.yahoo.com/group/xys)◇◇

读《一个反学术腐败科学家的辛酸经历》

mirror

  韩雅芳“教授”(研究所里不会有教授)的出走,可以有很多种解释。海客
把它和7年前的“反腐”连在一起,也不无道理。或许其中还会有更多的“人事”
问题和“路线斗争”。这些只怕是讲不清楚。可供讨论的,只能是“战术”上的
以及如何在“系统”里“技术性”地处理此类“事故”的问题。

  检讨韩老太的“战术”,的确有不高明的地方。但这也符合老太太的性格,
没有办法。处理“投稿”和“抄袭”的问题应该完结在此“学术道德”问题上,
不应该在“学术能力”的“职称评审会”上披露。既然有“调查小组”,也应该
有“处理委员会”,拿出个“处理意见”,与“职称评审”毫不相干。一个研究
所,身为“副所长”,这些“应变”的办法,应该想到。不能是“科研”有能力,
就可以当(副)所长。

  这类事儿今后在大学、机关都会发生,如何处理,得“设计好了”。文中的
韩老太的性格是一个“书生”气的人。她没有想到“动用”党的、工会的和妇联
的力量。这也怪不得她。政党政治中,党的“角色”怎么演,韩老太不知道,恐
怕执政党和其它党本身也还没搞清楚。党、行政和“百姓”能形成“三角关系”,
很多事就好办了。中国共产党“成功”的时代,正是有这样一个关系。党和“官
儿”分开,行政不好出面的事儿,党来办;党在很多情况下应该是民众的(而不
是当局的)代言人。当毛泽东讲“不要脱离群众”时,党和官就基本连在一起了。

  在机关学校,处理和使用“犯(过)错误”的人,是一个“难题”。同样在
社会上,处理和使用“犯(过)罪”的人,也是一个“难题”。虽有很多“智慧”
可以借鉴,但还没遇到过系统的“调研”。

  同样是错误,根源有不同。有的是“能力”的问题,有的是“品德”的问题,
有的是“认识”的问题。可以来个3维空间,立三个轴,划出几个面。比如:有
能力可以当“高工”,但是以为犯过“品德”上的错误,行政的职位不宜担任。
有这样的“规则”,有些事儿就好办了。也正因为此,镜子关心“北大”对“王
铭铭”的处理。但是大家好象更关心对“清华”学生的处理。

  韩老太的“辛酸”,根源可能不都是由于“反腐”,很可能是“嫉能”和
“性歧视”。走出“大院儿”到学校去,是一个很好的“解脱”办法。祝韩老太
和她的弟子们能更有作为。

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www.xys3.org)(groups.yahoo.com/group/xys)◇◇